江明峰(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生)

   2016年台灣首度「全面」政黨輪替,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於2016年重啟民主事件簿紀錄志工團隊,經過一年的逐月紀錄、統整、歸納,在民進黨當選一週年之際整理出2016年年度民主事件共57則,並於解嚴適逢30週年的2017年年初開放會員及非會員投票,其中非會員主要針對後解嚴世代,透過票選選項的年齡區間,希望能將學者、解嚴前出生世代為主代表的會員及解嚴後出生的非會員兩者投票做一個簡單的分析比較,並希望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能書寫下台灣在迎向新局的週年,經歷過何種民主進展或是民主倒退,為台灣寫下屬於她的民主日記。
    在經過會員約40人、非會員的後解嚴世代臉友約100人投票後,整理出各自認為能代表2016的十大民主事件(見表格一),其中具有高度共識的是首位女總統當選與首次全面政黨輪替,分別占了會員版62.5%的票源,非會員版56%的票源。其他同樣在兩版中獲得十大事件的議題包含同婚法案首次通過立法院委員會審查、廢止《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法》、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三讀通過下修罷免門檻限制、謝文定及林錦芳之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案爭議、《勞動基準法》修法爭議與一例一休三讀通過、《公民投票法》修法初審通過廢公審會、降連署門檻、18歲國民享有公投權等。
    上述事件是兩版十大事件中雀屏中選的民主事件,但兩版的票選結果卻能做出以下詮釋。在會員版的部分可以發現高度關注的議題主要涉及政治民主的範疇,包含政府體制、權力制衡、憲政民主或牽涉公民參政、遊說等相關議題,亦多為民主平台理監事曾投書或發表聲明關注的議題,主要核心在思考制度面的修正、檢討,此顯現在會員版結果的前四名皆與政治民主較為相關。相對於此臉友版對牽涉民生問題、社會正義、公民爭議事件的意向、事件是否促進民主審議風氣與動員能量等相對於會員版關注較多,具體的事例包含其票選結果的首位是同婚法案首次通過立法院委員會審查,獲得高達64.8%的票源,以及分別佔據第三位及第四位的華航及台鐵罷工爭議、勞基法及一例一休爭議等,各獲得52.7%50.5%的票源,可以說除了關注的面向不甚相同外,甚至在事件的排名上也有些許差別。
    另一個觀察點則可以放在關於性別、種族的側面,可以發現兩版中唯一一個和種族/族群直接相關的入選新聞出現在臉友版第五名:總統向原住民代表道歉,並將於總統府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2016年對於原住民族來說是面臨各種複雜爭議的一年,關於與其切身相關的居住環境(按:亞泥採礦執照案、台化關廠案、杉原海域開發案)、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的衝突(按:原住民狩獵案件首次非常上訴,及《野生動物保育法》擬修法廢除有期徒刑)、語言及其背後的文化意涵與發展邏輯(按:文化部籌設專科,由國家文化保存及平等使用語言立場,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等議題卻未獲關注。而唯一入榜的新聞,卻可能是因為其與媒體關注度較高、涉及轉型正義及政府體制的建構相關,相對於此關於生存環境、文化保存甚至危及族群生活的事件相對未獲臉友關注,在會員版的結果上更是付之闕如。
    撇開幾元對立的認識方式,所有議題皆可能也可以是性別/種族議題,即便如此我們仍可以從兩者投票結果中觀察出與性別「直接」相關的議題主要有三:首位女總統的當選、同婚法案首次通過立法院審查及僅獲會員版關注的林全內閣組閣之政黨色彩與性別比例爭議,首位女總統的出現是2016年高度共識的民主事件,有趣的是在同屬性別事件中的林全組閣爭議裡,內閣中卻僅有1/10的內閣是女性,兩個民主事件出現在同一年度的當選名單所帶來的衝突感,是我們可以思考形式上的民主進步是否真正帶來進步的契機,同時也可以反思民主文化中我們是持何種方式來理解性別平等。
    經過投票程序會員與臉友們表達出來的意見,是當代或至少2017年的台灣關於何謂民主的想像以及民主應該包含什麼內涵的期待,兩者之間的異同暫時只能以簡單、不足量的量化方式來做解讀,在這樣的過程中挖掘到民主的面向其實從來就不單一,對民主的多元的認識及其辯證過程才是兩者之所以同或之所以異的重要之處,而這才是民主重要內涵之一。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將持續整理、蒐集民主事件,期待今年(2017)夏天民進黨執政一週年之際,能提出一個更廣泛、針對已經不新的新政府更具全面性的檢驗,同時也希望無論是使民主前進或後退的事件都能促成台灣社會重新思考我們要的民主台灣是何種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