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厥安/努力抵抗微笑威脅
引用自2015/11/08〈蘋果即時論壇〉附圖
馬習會在一片驚愕中出場,也一如預期,在大幅傾向「中國觀點」下落幕。
首先要反省一些「視角」問題。看馬習會或所謂「兩岸」關係,應該要謹慎地避免太多「中國/中華質」(Chineseness),這不是刻意要反中或排華,而是百年多的戰亂與專制,已經讓「中國質」承載了太多僵固封閉的國族邏輯(今年的閱兵/抗戰史爭議可為一例),既失去了原本可以開啟的豐富性,也無力面對新世紀早已活力登場的多元異質。南海問題難道就只是九段線與軍艦通行嗎?海洋人民的艱辛與多元交融,該怎麼面對呢?
同樣的,馬習會本就不能僅以國共或兩岸領導人這種歷史軸線來觀察而故做驚嘆,因為台灣人民早已走出中國國族殘繭,以「賤民的歡愉」勇敢開創新的尊嚴與民主認同。馬先生如果還作繭竊喜,看不到台灣人民帶出的真正價值,那這種被恩賜的歷史「訂位」,恐怕很快就會被取消保留。
由此看馬先生的「兩岸合作、振興中華」或習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好顯現了專制/民主分歧下的文化亂搭。以台灣來看,甚至從中國搬來的《憲法》,都清楚地規定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增修條文規定了多元文化。在今日的中國,「中華文化/民族」,已成為壓制、「同化」少數民族的同義語。如果真的要認真看待「中華」,透過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中提出的「交疊共識」觀念,可能有更大的潛力。
然而也許這正是眉角所在。「民主」的公民文化(當然包括對人權的尊重),是這一切政治共同體得以形成並穩定持續的必要背景基礎,沒有這一層基礎,任何的「數字共識」,都只是強者強迫弱者低頭順從的詔書。馬習兩位「先生」深諳此中關鍵,因此選定以「鞏固和平」的話術為主軸,以政治存在主義的邏輯,「暗示」著戰爭隨時發生的「可能性」,不斷地以「血濃於水」的微笑威脅,指示著大家要做出「正確的選擇」。
中國方面的微笑威脅也就罷了,馬英九的會前聲明與會後記者會說法,實在也太「先生」了。姑且不論在民主國家,「總統」頭銜不是個人資產,而是《憲法》義務,不能隨意放棄。身為總統,怎會在國內口稱《憲法》,台灣優先,面對中國就突然縮水為九二共識呢?誰又說一部民主《憲法》,不允許/實踐台灣獨立呢?英國不是允許蘇格蘭公投,加拿大不是同意魁北克自決,台灣不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只不過目前《憲法》名稱為中華民國嗎?
馬先生的最大問題,是表現的太像一位叨叨不休的「央求者」,不斷向習近平求東求西,但是在根本的原則問題上,除了鬼打牆的跳針說法外,實質上對中國所設下的國際政治框架全面投降。關門口頭的中華民國與各表,不具備客觀公共性,除了騙騙選民,反而讓台灣前途蒙上了中國專制壓迫之黯淡陰影。
這個框架投降,也成為蔡英文主席與民進黨的重大挑戰。為了穩住所謂中間選票,民進黨在過去幾天充分暴露了像旋轉木馬般的立場游移。公民團體建議的多種憲政制衡手段,民進黨瞻前顧後,一個都不敢使用。依照《憲法》立院可決議邀請總統進行國情報告,民進黨竟然決定要反對,平白放棄可以在體制內進行合理制衡的途徑,也讓人高度懷疑,是否要為未來的蔡總統先擋下可能的國會監督呢?蔡主席提出的三或四原則,說來說去都要「實踐」才有意義。除了國情報告,資料調閱、調查、質詢、預算,甚至制定總統職權行使法,都是憲政體制可用的手段。不然體制不想用,街頭不敢上,難道是全民最大黨只能用政論節目發牢騷嗎?
作者顏厥安為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監事、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
本文刊登於2015/11/08〈蘋果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