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也眼光短淺嗎
顏厥安
台大法律學院教授、臺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
憲改議題正熱,「公民組合」也召開記者會說明憲改主張。事後一位民進黨立委在沒弄清楚狀況下,指責公民組合只談國會選制改革,不談中央政府體制的主張理想性不夠,批判他們「標準這樣低,眼光這樣短淺」。
無獨有偶,今年另一位政治人物也曾針對修憲表示,應優先解決國會代表性問題,透過憲政改造提升國會多元代表性,是健全台灣民主「當務之急」,並且說:「唯有這件任務完成,選擇總統制或內閣制的辯論才有意義。」
依該名立委邏輯,這位政治人物大概也「眼光短淺、標準太低」。然這位人士不是別人,就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上面意見,正是蔡主席今年5月當選後發表之「我對憲政改革的主張」中的見解。
筆者無意苛責該名立委用功不夠,畢竟局勢變化太快,大多數人一時無法進入狀況。民進黨當年促成修憲「公投天險」,使眼前修憲契機之時程高度壓縮。雖然公民團體早就倡議多年,但是即使蔡主席有5月主張,多數人仍持修憲無望論。如今國民黨突然熱切想修,各界也積極呼應,反而讓實質第一大黨的民進黨陷入瞻前顧後、進退失據。
反省學習他國經驗
其實憲改議題非常多,遠不限於內閣總統之爭,民間團體也提出了一整套的憲改核心主張,涵蓋修憲門檻、權利憲章、國會改革、地方制度等多項議題,與人民生活更多貼近,實際上不少想法也確實來自民間。因為兩黨交替執政,接續苦待人民,大家終於想透過憲改來改造政府,保障自身。
公民團體對政府體制沒有主張嗎?當然有,而且早有許多研究討論。但是團體認為,與其逕自主張某種體制,不如優先確立「原則與程序」,亦即各種滿足「權責相副、簡明清晰」原則的體制,都應該交由公民審議討論後,再交由政治力協商決定。這當然不是逃避,因為「人民參與、人民了解、人民決定」,本就是這次憲改的基本格局。
近來對體制問題的討論,集中對「內閣制」的正反交鋒。廣義內閣制本是政府體制當中重要類型,而且實踐較為成功的國家也超過各種總統制。支持內閣制者,至少敢於主張其可以解決憲政僵局,此一論斷可受質疑,但是在要求謹慎之餘,民進黨陣營卻似乎衝著內閣制整軍備戰,許信良前主席還放話說考慮內閣制是浪費時間,這種態度徹底與公民審議人民修憲的精神背道而馳。
筆者偏好內閣制,但也是美國總統制運作的長年粉絲,因這兩種偉大體制實踐歷史中,都可找到許多令人景仰的共和典範及不少需警惕的挫敗經驗。體制選擇本就不僅是模仿抄襲,而是本土與他國歷史經驗交互反省與批判學習。
筆者偏好內閣制,但也是美國總統制運作的長年粉絲,因這兩種偉大體制實踐歷史中,都可找到許多令人景仰的共和典範及不少需警惕的挫敗經驗。體制選擇本就不僅是模仿抄襲,而是本土與他國歷史經驗交互反省與批判學習。
解凍憲法追求共識
就眼前爭議,筆者認為關鍵之一在於行政權是否「內造化」,也就是內閣是否得由或甚至應由國會議員組成。我認為主張立委素質差,無能擔任閣員,是相當奇怪的論點。既然教書匠也可擔任行政院長、部長;一旦選贏,立委也就出任直轄市首長,領導複雜市政,為何會認為立委無能出任閣員?掌握修憲權的立委們要是臣服於這種論調,實在是對自身能力與尊嚴的極大貶損。體制之辯複雜萬端,但是對於老是要塞個閣揆在總統與國會之間,營造總統權力黑箱卻又不用負責的體制,恐怕大家的接受度已經很低。如果要有直選的實權總統,建議最好廢除閣揆,總統直面國會,並讓所有閣員都接受國會聽證同意後才任命(也就是讓i-Voting與遴選的鬧劇「制度化」)。
針對本次憲改契機,公民團體已經提出具備理想性與長遠眼光的整套方案,政治人物的眼光是否短淺,不取決於說辭,而要看看未來幾個月是否有政治能力來領導行動,讓《憲法》解凍、活力再現。若放棄共識追求,刻意擴大對立矛盾,導致憲改契機流失,終究逃不了歷史的檢驗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