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憲政會議草根論壇主持人培訓之場下觀察與心得
上星期日(11/17),我參加了由公民憲政推動聯盟(簡稱憲動盟)所舉辦的公民憲政會議草根論壇主持人培訓。不同於今年七月辦的第一場將課程分成兩天進行,這場培訓在一天之內,向來參與的志工說明公民憲政會議、草根論壇的起源脈絡,以及介紹兩種草根論壇的進行模式。較為密集的課程安排,無非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與會者熟悉論壇的目標與主持時的注意事項。
在經過每位參與者的自我介紹後,仲庭為大家簡介了公民會議與草根論壇的由來與未來的行動計劃。憲動盟的成員仲庭提到,公民憲政會議是今年三一八運動對政府提出的訴求之一,它反映了台灣當前所面對的諸多社會問題若想解決,已經跳脫經貿層面,必須訴諸憲政改革,而公民憲政會議正是此目標的實踐。
仲庭進一步指出,召開此會議需要諸多前置作業,其中匯集台灣各地、不同族群與社會階層之民眾意見的草根論壇,彙集對於政治、政黨制度的不同意見後,才能夠進入後續的推動論壇與最終的公民憲政會議階段。所以除了培訓夠多的主持人,也希望能有更多不同的團體、社區響應,各自舉辦草根論壇,並將論壇記錄交由憲動盟建檔。如此一來才能夠儘量達成納入大多數公民之意間的目標。
接下來,熟悉各種審議民主操作方式的家華,為在場志工介紹舉行草根論壇的基本元素:主持人的工作內容與立場,妥適的設備與場地規格,以及論壇前的預備會議之具體內容。緊接著則由「怡碧」與逸翔帶領大家直接操作第一種模式——華爾街手勢會議。此種模式讓所有的群眾都可以直接參與會議的進行。除了發表者之外,其他人可以透過不同的手勢表達他們對於台上發表中的意見的感受與立場,發表者也可以及時地獲得其他人的意見回饋。而論壇的主持人則負責觀察、記錄群眾對於不同論述的反應,在三階段的討論中,引導群眾發表對於當今憲政問題的看法,並試著提出應改變的內容與方向。
場下的志工夥伴認真學習論壇的操作方式之餘,也對於論壇的定位、推動方式以及論壇進行時的各種突發狀況,提出問題。而家華也在中午稍事休息之後,提供自己過去在進行審議民主行動的經驗,做為參考。
緊接著家華帶著大家將模式二——Dstreet(小組討論與全體分享)跑過一次完整的流程。Dstreet的運作方式是將參與草根論壇的群眾每五到十人分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皆有一到兩名主持人,負責引導各組進行三個階段的討論——某議題有哪些利害關係人?他們的受害或受益程度為何?這些人應該被放置在憲政體制、兩岸關係、發展價值等三個部分重疊框架下的哪個位置?
分組討論結束後,再由大場主持人彙集所有組別三階段的意見,呈現於三張大圖表上,進行全體分享。這階段考驗大場主持人對於議題熟悉度、分類歸納能力,若處理得宜,此模式將可以較為快速地整理出一套有架構的結論。
在介紹完兩種模式後,家華回過頭來解釋這次工作坊的意義以及未來憲動盟的行動方向。她首先丟出一個問題:推動公民憲政會議實際上是倡議行為,而先行作業中的草根論壇則是審議民主的形式,審議與倡議的相同與相異之處為何?一般的公民團體進行的是倡議工作,如今因為希望順利推動公民憲政會議,開始走入審議的領域,過程中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家華認為,當前的台灣社會,民眾普遍對政治冷漠,但同時卻又有不同的社會議題發生而使得衝突不斷。在這種矛盾的情境中,審議民主似乎沒有發揮得空間。但若我們從審議民主「尋找不同人、價值之下,人們可以共同生活的準則」的目標觀之,它仍可以透過結構化的討論機制,納入多元議題與意見,讓不同立場的人了解彼此的觀點,在尋求共識的過程中進一步調和社會中的衝突與矛盾。而倡議的重要性則在於喚醒眾人對於特定議題、立場的關注,使不同的意見可以被納入審議的過程。
但審議與倡議之間仍存在對立面,家華指出。例如部分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將審議民主的過程工具化。政府使用世界咖啡館,貪圖方便,卻忽視它起源於商管人士的交換經驗平台,若需要作為制定政策的工具,需要更多的設計與考慮。而民間團體在這之中,也曾有過其他目的,例如參與一些行政機關辦的世界咖啡館,是把這樣的場域當成博弈的戰場。
為了避免草根論壇的審議,淪為上述工具性的用途,扭曲真實民意,除了主辦者必須有意識地避免引導群眾之意見,所有草根論壇的會議記錄的公開,接受眾人的檢驗是最主要的預防方式。而在累積足夠的草根論壇審議成果、凝聚共識後,憲動盟的行動將逐步朝倡議的方向邁進。
一天的主持人培訓工作坊進入尾聲,擔任今天會議觀察人的陳俊宏老師替這次的工作坊與未來的行動做出總結:公民憲政會議推動初期,採用草根論壇的形式,正是希望可以擺脫過往審議民主為人所詬病的結構式議程,壓抑常民文化的情況。所以本次工作方所介紹的兩種模式,在去結構化的討論過程中,將會得到較為發散的結論,需要主持人加以歸納,是個挑戰。
而推動公民憲政會議的運動過程,是在倡議「具備審議性質的公民憲政會議」,但憲動盟也希望審議的結果不只是指出現況的問題,還可以得到特定的解決方案,或至少有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此一來才能夠真正彌補代議民主失靈的情況。而俊宏老師說,若想要達成此目標,在會議進行的過程中懷有傾聽不同意見的胸襟是重要的。
最後,俊宏老師丟出一個問題:代議民主的失靈是其制度設計的根本缺陷,還是有其他制度造成的結果?老師認為,將這個問題帶入討論憲政制度的設計的過程中,除了可以提升參與民眾的行動效能感,同時也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我作為參與這次工作坊的學員,對於這次的活動有幾個觀察。首先,這次培訓的成員大多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但也不乏有豐富經驗的社會人士,以及年紀稍長的參與者。在實際操作模式一時,可以明顯發現男性參與者的發言較為積極、次數較多,而對於表達邏輯叫不清晰的朋友,大多數人也能耐心的聽下去,或者是以事先公佈的手勢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年長者似乎較難理解這次培訓的主要目標,幾位長者發表的意見時也無法呼應當前的討論主題。不禁讓我擔心,若草根論壇也以類似的方式進行,不熟悉、不習慣論壇操作模式的人的意見,會在討論的過程中被淹沒。這部分目前看來只能透過主持人有意識的發掘較少發表意見的群體,以及投注更多的耐心,才能夠確保不同意見皆能被納入會議記錄中。
另外,經過這次的工作坊,我發現參與成員的積極程度隨著會議進行而遞減,尤其前面提及的幾位老者在下午的議程發言減少,甚至有昏睡與提前離席的情況。我認為未來草根論壇無論使用模式一或模式二進行討論,可以考慮在不同階段中間加入休息時間,讓與會者能夠有空白時間整理思緒、稍事休息,相信可以促進討論的效率與品質。
縱使有上述幾點需要注意的面向,但我想推動公民憲政會議的重要性並不會因此減低。在台灣,政府與人民的關係,一直存在著權力不對等的情況,政府若想要推行特定的政策,一般民眾透過體制內與體制外的管道,都很難改變政府的意念。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消極的坐以待斃。相反的,人民應該要團結起來,繼續透過各種體制內、外的管道,對政府施壓。只要人數夠多、壓力夠大,就有可能使政府改變態度。而公民憲政會議的推動,正是希望以彙集民間意見的方式,形成政府官員不可忽視的力量,最終讓體制內的憲政改革成真。而草根論壇的推行是這一切行動的第一步,如果你也是希望改變台灣政治生態的朋友,歡迎加入我們,無論是參與培訓、擔任主持人、呼朋引伴參與草根論壇,或是自己組織一場草根論壇,都會讓我們朝真正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的目標,更接近一些。
作者:李侑謙 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四年級學生
在經過每位參與者的自我介紹後,仲庭為大家簡介了公民會議與草根論壇的由來與未來的行動計劃。憲動盟的成員仲庭提到,公民憲政會議是今年三一八運動對政府提出的訴求之一,它反映了台灣當前所面對的諸多社會問題若想解決,已經跳脫經貿層面,必須訴諸憲政改革,而公民憲政會議正是此目標的實踐。
仲庭進一步指出,召開此會議需要諸多前置作業,其中匯集台灣各地、不同族群與社會階層之民眾意見的草根論壇,彙集對於政治、政黨制度的不同意見後,才能夠進入後續的推動論壇與最終的公民憲政會議階段。所以除了培訓夠多的主持人,也希望能有更多不同的團體、社區響應,各自舉辦草根論壇,並將論壇記錄交由憲動盟建檔。如此一來才能夠儘量達成納入大多數公民之意間的目標。
接下來,熟悉各種審議民主操作方式的家華,為在場志工介紹舉行草根論壇的基本元素:主持人的工作內容與立場,妥適的設備與場地規格,以及論壇前的預備會議之具體內容。緊接著則由「怡碧」與逸翔帶領大家直接操作第一種模式——華爾街手勢會議。此種模式讓所有的群眾都可以直接參與會議的進行。除了發表者之外,其他人可以透過不同的手勢表達他們對於台上發表中的意見的感受與立場,發表者也可以及時地獲得其他人的意見回饋。而論壇的主持人則負責觀察、記錄群眾對於不同論述的反應,在三階段的討論中,引導群眾發表對於當今憲政問題的看法,並試著提出應改變的內容與方向。
場下的志工夥伴認真學習論壇的操作方式之餘,也對於論壇的定位、推動方式以及論壇進行時的各種突發狀況,提出問題。而家華也在中午稍事休息之後,提供自己過去在進行審議民主行動的經驗,做為參考。
緊接著家華帶著大家將模式二——Dstreet(小組討論與全體分享)跑過一次完整的流程。Dstreet的運作方式是將參與草根論壇的群眾每五到十人分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皆有一到兩名主持人,負責引導各組進行三個階段的討論——某議題有哪些利害關係人?他們的受害或受益程度為何?這些人應該被放置在憲政體制、兩岸關係、發展價值等三個部分重疊框架下的哪個位置?
分組討論結束後,再由大場主持人彙集所有組別三階段的意見,呈現於三張大圖表上,進行全體分享。這階段考驗大場主持人對於議題熟悉度、分類歸納能力,若處理得宜,此模式將可以較為快速地整理出一套有架構的結論。
在介紹完兩種模式後,家華回過頭來解釋這次工作坊的意義以及未來憲動盟的行動方向。她首先丟出一個問題:推動公民憲政會議實際上是倡議行為,而先行作業中的草根論壇則是審議民主的形式,審議與倡議的相同與相異之處為何?一般的公民團體進行的是倡議工作,如今因為希望順利推動公民憲政會議,開始走入審議的領域,過程中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家華認為,當前的台灣社會,民眾普遍對政治冷漠,但同時卻又有不同的社會議題發生而使得衝突不斷。在這種矛盾的情境中,審議民主似乎沒有發揮得空間。但若我們從審議民主「尋找不同人、價值之下,人們可以共同生活的準則」的目標觀之,它仍可以透過結構化的討論機制,納入多元議題與意見,讓不同立場的人了解彼此的觀點,在尋求共識的過程中進一步調和社會中的衝突與矛盾。而倡議的重要性則在於喚醒眾人對於特定議題、立場的關注,使不同的意見可以被納入審議的過程。
但審議與倡議之間仍存在對立面,家華指出。例如部分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將審議民主的過程工具化。政府使用世界咖啡館,貪圖方便,卻忽視它起源於商管人士的交換經驗平台,若需要作為制定政策的工具,需要更多的設計與考慮。而民間團體在這之中,也曾有過其他目的,例如參與一些行政機關辦的世界咖啡館,是把這樣的場域當成博弈的戰場。
為了避免草根論壇的審議,淪為上述工具性的用途,扭曲真實民意,除了主辦者必須有意識地避免引導群眾之意見,所有草根論壇的會議記錄的公開,接受眾人的檢驗是最主要的預防方式。而在累積足夠的草根論壇審議成果、凝聚共識後,憲動盟的行動將逐步朝倡議的方向邁進。
一天的主持人培訓工作坊進入尾聲,擔任今天會議觀察人的陳俊宏老師替這次的工作坊與未來的行動做出總結:公民憲政會議推動初期,採用草根論壇的形式,正是希望可以擺脫過往審議民主為人所詬病的結構式議程,壓抑常民文化的情況。所以本次工作方所介紹的兩種模式,在去結構化的討論過程中,將會得到較為發散的結論,需要主持人加以歸納,是個挑戰。
而推動公民憲政會議的運動過程,是在倡議「具備審議性質的公民憲政會議」,但憲動盟也希望審議的結果不只是指出現況的問題,還可以得到特定的解決方案,或至少有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此一來才能夠真正彌補代議民主失靈的情況。而俊宏老師說,若想要達成此目標,在會議進行的過程中懷有傾聽不同意見的胸襟是重要的。
最後,俊宏老師丟出一個問題:代議民主的失靈是其制度設計的根本缺陷,還是有其他制度造成的結果?老師認為,將這個問題帶入討論憲政制度的設計的過程中,除了可以提升參與民眾的行動效能感,同時也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我作為參與這次工作坊的學員,對於這次的活動有幾個觀察。首先,這次培訓的成員大多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但也不乏有豐富經驗的社會人士,以及年紀稍長的參與者。在實際操作模式一時,可以明顯發現男性參與者的發言較為積極、次數較多,而對於表達邏輯叫不清晰的朋友,大多數人也能耐心的聽下去,或者是以事先公佈的手勢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年長者似乎較難理解這次培訓的主要目標,幾位長者發表的意見時也無法呼應當前的討論主題。不禁讓我擔心,若草根論壇也以類似的方式進行,不熟悉、不習慣論壇操作模式的人的意見,會在討論的過程中被淹沒。這部分目前看來只能透過主持人有意識的發掘較少發表意見的群體,以及投注更多的耐心,才能夠確保不同意見皆能被納入會議記錄中。
另外,經過這次的工作坊,我發現參與成員的積極程度隨著會議進行而遞減,尤其前面提及的幾位老者在下午的議程發言減少,甚至有昏睡與提前離席的情況。我認為未來草根論壇無論使用模式一或模式二進行討論,可以考慮在不同階段中間加入休息時間,讓與會者能夠有空白時間整理思緒、稍事休息,相信可以促進討論的效率與品質。
縱使有上述幾點需要注意的面向,但我想推動公民憲政會議的重要性並不會因此減低。在台灣,政府與人民的關係,一直存在著權力不對等的情況,政府若想要推行特定的政策,一般民眾透過體制內與體制外的管道,都很難改變政府的意念。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該消極的坐以待斃。相反的,人民應該要團結起來,繼續透過各種體制內、外的管道,對政府施壓。只要人數夠多、壓力夠大,就有可能使政府改變態度。而公民憲政會議的推動,正是希望以彙集民間意見的方式,形成政府官員不可忽視的力量,最終讓體制內的憲政改革成真。而草根論壇的推行是這一切行動的第一步,如果你也是希望改變台灣政治生態的朋友,歡迎加入我們,無論是參與培訓、擔任主持人、呼朋引伴參與草根論壇,或是自己組織一場草根論壇,都會讓我們朝真正召開公民憲政會議的目標,更接近一些。
作者:李侑謙 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四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