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過程

        從學習社會學以來,我不斷在思考究竟甚麼樣的民主生活方式是值得被追求、是可欲的?甚麼樣的民主治理方式才可以讓一個國家的人民不會對參與公共事務或了解政治感到冷漠與失望?漸漸的,我在所謂審議民主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先前錯過了台灣民主守護平台所舉辦的台北第一場培訓讓我扼腕不已,所幸在20141116日台灣民主守護平台在台北又辦了第二場公民憲政會議草根論壇主持人培力工作坊,這一次我排除萬難參與這場「民主的盛會」。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的這一系列培訓活動(遍布全國)是為了延續三一八社運以來逐漸覺醒的台灣公民社會力量,透過草根論壇的培訓活動得以讓公民社會發揮其應有的能動性與自主性,展現並激發由下往上的草根力量,實現當時「出關播種、遍地開花」的承諾。而在1116日的這場草根論壇培訓工作坊中,除了學生之外,亦有許多公民團體以及來自各地的公民,因為關心社會從來就不是學生的權益,改造社會也從來就不是只有學生可以做,這場草根論壇培訓會讓我感受到台灣社會的新氣象!大家都站出來,有甚麼是不能改變的?

草根論壇的反思─將審議民主當成一種改變台灣的隱喻


        我一向鍾愛那些透過隱喻來表達寓意的格言或故事,一來不會太直接,一來則是這樣的方式可以刺激人們去反思。審議民主就像是在隱喻著一個道理,那就是現代的代議民主的確需要被重新檢討與改造,很多其實誤會了一件事情,審議民主從來就沒有想要完全取代代議民主,審議民主其實本來就存在於民主制度之中,只是我們從來沒有想像過它的可能性。沒有想像過審議民主的可能性、沒有親自操作過審議民主,何以說它對台灣一點的民主現況一點用處都沒有?何以說出數人頭的投票民主總是比討論民主好?

        草根式的討論有甚麼效果?著名的美國審議民主學者James Fearon1998)就曾在討論審議民主理論時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甚麼理由可以說服我們相信在做出集體決定前應該要進行討論而非只是直接投票或用不討論的方式來決策?」[1]他試圖從具體可辯的經驗來分析「討論」本身所具備的意義與價值以及「討論」本身對於集體決定是有好處的,如此一來就可產出「好的結果」,透過「討論」即是實踐「審議」的理念。從Fearon「討論即審議」的結論來看,審議民主首要的關鍵就在於社會中的人們應該彼此溝通與對話,所以審議民主就「審議」這個方面來說與「討論」離不開關係。

        說到底,以上所述其實就只是一個信念的陳述,即便這個信念的陳述以一個隱喻的方式在社會大眾面前呈現出來。很多時候,我們抗拒改變,只是安於現狀的結果,但社會運作的法則從來就沒有「永遠的現狀」這件事情,其實社會是處於「不變」的「變」中,台灣民主發展的進程不也是如此嗎?透過這次的草根論壇培訓工作坊,我看到的是「變」的契機,我們嘗試將審議民主中的草根民主隱喻解開來,藉由一次一次的經驗實作告訴台灣社會與其他人抱持著懷疑態度的公民:「所有的『改變』都只是在一念之間,要扭轉社會無非不是透過相信改變所能帶來的結果,無論結果是好是壞,前頭的未竟之路終將改變。」

        審議民主的確是可以作為現代代議民主制度的解藥,只是要讓審議民主的理念與精神深植在台灣社會裡,讓公共討論成為「俯拾即是」的可能,我深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得走。尤其在三一八運動爆發後,長久以來懸而未解且不斷惡化與對立的兩岸問題統獨、中國威脅等都被再一次的搬到公共的檯面上進行檢視,而當兩岸的問題與台灣代議民主制度的問題相互牽扯在一起的時候,除了衝突、對立與敵視外,是不是能有一個健全的公共討論空間可以讓台灣人民共同來面對這個「隱疾」?不論是在社會運動現場的討論也好,參與完運動後私下討論也好,三一八運動過後台灣社會對於代議民主制度以及「民主」本身又有了一種全新的體悟與反思,姑且不論是好是壞,都將對台灣的民主深化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最後,我還是要以隱喻的方式,刺激關心台灣民主發展的公民去反思改變的可能性。英國現代劇作家莎拉肯恩用她28歲的青春告訴我們:「沒有一種藥可以賦予人生意義。因為人生不是一場疾病,人生不是一場等待醒來的噩夢。不是為了利益交換,也不是為了別離。它代表各種相遇的可能性,然後把這份可能性,傳承下去。」草根論壇不正是創造了這樣的相遇可能性嗎?不是基於利益、也不是基於惡夢,而是基於相信審議民主的草根力量可帶來改變的巨大能量,同時我們也將這份審議草根的精神傳承下去。

        我們每一位都是這個民主隱喻的詮釋者,只要你/妳願意。




[1] Fearon, James D., 1998, “Deliberation as Discussion.” Pp.44-68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dited by Jon Elste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為陳伯維 台大社會學系四年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