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運動發展至今,馬政府與力推服貿者用來合理化黑箱與霸凌民主的理由,依舊鎖定在經濟利益的範疇。其立論基礎一是「利大於弊」,二是「開放帶來競爭力」,這兩大理由其實都不成立。反服貿背後具有高度的經濟理性與深刻的人情義理,其間道理透過一則簡單的淘金寓言就能清楚說明。

話說有一對父母帶著五個子女在一塊土地上開墾耕種,原本過著踏實和樂的生活。有一天忽然聽聞遙遠的黃金國河流裡發現黃金,大哥迫不急待地想要出發去淘金,於是家中集資湊錢讓他去實現夢想。一段時間之後,大哥果然滿載而歸,蓋了豪宅過起豪奢生活,但性情已變,變得趾高氣昂、不願分享,只邀請父母親前去同住。大哥跟父母親訴說掏金過程的辛苦險惡,父母親聽了很感動,於是
決定免除大哥每月須繳交給家庭的費用,將之轉嫁給其他子女,希望能起鼓勵與效尤作用。

於是二哥對淘金也開始心動,為了爭取大家的支持,他許下成功後定然分享的諾言。於是大家就縮衣節食地支持二哥前去淘金,分擔二哥原本的工作,盼望著二哥成功歸來改善大家的生活。沒想到沒多久傳來二哥客死他鄉的消息,淘金不但不成,大家的日子反而更難過。這時,這對父母反而出面安排三哥去淘金的事宜,原來是暗地裡將家裡那塊唯一的田地讓渡給大哥。在這種情況下,從四弟五妹的處境著想,你會不會力拒這種安排?

眼尖的讀者一眼就看出上述寓言的指涉。大哥是成功的台商,父母親是政府,二哥是過去兩岸經貿整合的輸家,三哥是現在自認是未來兩岸服貿的贏家,四弟五妹則是兩岸服貿的潛在受害者與年輕世代(刻下可能正在或者前往包圍立法院的路上)。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反服貿符合經濟理性:當財富未能公平分配,當風險未能合理分攤,當一切承諾落空,當生存沒有退路,當選擇的自由被剝除,起身反抗是唯一剩下的理性反應。

其實,這則淘金寓言最大的啟示是「一切並非如此不可」,不同可能性之間的關鍵是政府角色是否合乎理性與情義。為了闡明這個道理,我們來看看另一個家庭的淘金過程。同樣聽聞黃金國發現黃金,另一個家庭的反應不是立即去淘金,而是合力研發更能有效淘金的工具與更能保護安全的裝備,準備周全之後才送人去淘金。這個家庭的主事者先是創造內部共識、強化競爭力,然後確實把對外賺得的財富進行公平分配,一部分繼續投入工具裝備的改良,並且分散後續淘金地點。因此面對同樣的外部機會窗口,不同的內部治理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相較於第一個家庭陷入惡性循環的陷阱,第二個家庭則踏上正向循環的道路。

淘金寓言與兩個家庭不同的發展軌跡,否定了力推服貿者的經濟立論基礎。

「經濟學」的字源來自古希臘,原本意指「家計管理」,經濟體系內的不同部門好比家庭成員,服貿有利有弊的道理社會大眾都理解,只是執政當局的治理能力太差,使得過去的開放政策,導致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逆分配效果,稅負重擔落在一般受薪階層,房價遭到惡性炒作,經濟競爭力每況愈下。在此情境下,馬政府還使用「走出去,誰怕誰!」的街頭混混語言來處理兩岸服貿議題,攸關國家資訊安全的事業項目完全不設防,棄社會最後一道防線的生活服務業於不顧,而且將大眾參與談判審議的權利徹底剝除,這是標準的「官逼民反」。身為四弟五妹們的年輕世代與市民大眾,當然要起身反抗,否則沒有未來。

淘金寓言也指出,「開放」與「競爭力」非但沒有必然關係,不當開放還會導致內部分崩離析進而徹底瓦解。第二個家庭的正向模式凸顯經濟競爭力來自內部共識、安全至上與技術優勢,唯有在這些前提條件確立之後,才有機會收割開放成果。馬政府與力推服貿者不斷強調其他國家簽了多少貿易協定的同時,卻選擇性地不提這些國家對於前提條件的重視。刻意將中國與服貿包裝成一個純粹的商機,忽略商業活動的政治後果與社會意涵,才是徹底的違背經濟理性。


*作者吳啟禎倫敦大學經濟學博士、台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林敏聰為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會長、台大物理系教授
本文於20140323刊載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