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守護民主平台
--年度十大民主事件票選結果公佈暨診斷記者會

        臺灣守護民主平台循往例,會在每年520前後,公布過去一年的十大民主事件票選結果,作為診斷台灣民主發展狀態的根據。今年我們同樣經過籌組評選委員會、事件清單初篩,以及交付公民團體票選等程序,得出今年度的十大民主事件清單。評選委員會在審視票選結果後,考慮得票數、事件範疇與社會影響力等因素,額外提出五大遺珠事件。遺憾的是,與原住民相關的事件紀錄在新聞事件總數中出現得相當少。今天的記者會,除了公布十加五的事件清單外,最重要的是從主辦單位的立場,提出我們對票選結果的觀察與詮釋,作為我們的民主診斷。

        我們認為,今年的十大民主事件(十加五清單),歸納起來,可以反映出台灣民主現狀的四個現象:

1. 言論自由持續受到威脅

2. 政府依舊罔顧公平正義

3. 外部因素持續作用

4. 公民力量集結增強

        在政治民主方面,言論自由受到來自政府與資本家兩方面的箝制是最大問題。反媒體壟斷事件(第1名)和台塑訴訟恫嚇學者與台西鄉民(第7名),是資本家箝制言論市場與言論自由的例子。而政府在「都市更新強迫拆遷事件」(第2名)中強制逮捕聲援者的情況,所反映出的是過去一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對待集會遊行,手段日益粗暴的趨勢。此外,「執政黨黨政高層涉貪事件」(第8名)侵蝕人民對政府公權力的信賴。五大遺珠中的「鍾鼎邦事件」,則因為政府對國民在外國的人權保護束手無策,而成為國際人權事件。

        關於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體現在居住正義、勞工、環境、原住民、農業以及年金等相關事件上。這類事件在十大事件中占了五件,在五大遺珠中也占兩件;其中有屬於過去事件的延續,也有新增事件。在這些事件中,政府為了所謂「經濟利益」、「資本家利益」以及自身的「政治利益」,而犧牲社會公平正義,例如,文林苑案、紹興社區與華光社區強制拆遷(第2名),行政院與執政黨聯手強推「核四停建公投」(第3名),勞委會編列2千萬預算向因關廠而受害的工人求償(第4名),台東縣政府為了違法的美麗灣案通過護航環評(第6名),以及五大遺珠中,對軍公教與勞工做差別待遇的年金改革,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以犧牲本國農業為代價等,均是。此外,政府在反媒體壟斷法案上的消極與放水,也屬於這一類現象。如此高的事件比例,也確實反映出社會普遍感受到的,社會民主惡化的現象。
  
        外部因素的作用有正負兩方面。在負的方面,主要是中國政府對台灣民主的干預與威脅,表現在「反媒體壟斷運動」,與五大遺珠中的「鍾鼎邦事件」。在「反媒體壟斷運動」,主要是指,無論旺中案與壹傳媒案,都有中國透過收買台灣資本家,進而掌控台灣媒體,構成民主威脅的因素存在。「鍾鼎邦事件」更是中國政府直接對台灣國民的人權侵犯。在正向方面,則是台灣在今年進行了首次的兩公約國家人權報告國際審查。(第10名)十位來自亞、非、歐、美不同國家的國際人權專家在為期五天的審查之後,提出81點「結論性觀察意見」。這些意見成為督促政府改善國內人權狀況的重要依據。
        另外,今年較特殊的現象是,入選的十大事件中,有三件算是好消息。包括「台灣聲援港人反洗腦教育運動」(第5名)、「公民團體發表《自由人宣言》」(第9名)、「兩公約人權報告國際審查」(第10名)。這三則好消息,代表的是台灣公民社會追求民主的行動獲得某些進展。不過,仔細觀察起來,事實上最能夠彰顯公民力量集結的,應該是分居第1與第3名的「反媒體壟斷運動」與「二十萬人廢核遊行」。在前者,特別醒目的是由學生青年主導的反媒體壟斷運動,開拓網路的各種可能性,形成新的抗議形式,並將運動擴展到國際。而反核四運動則因為作家、藝文界、社會名流以及中產階級市民的共同響應,展現民間社會驚人的動員力。

        總結來說,今年的十大民主事件給我們的感想是,憂喜參半。憂的是,政府的作為持續與民主鞏固背道而馳、新自由主義與中國政府則持續威脅台灣民主發展。喜的是,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較往年更為團結,可以說是1990年代以後,新一波的民主運動已然出現。究竟民間的民主力量能否有效的防衛台灣民主,甚至發揮扭轉局勢的政治作用,值得我們深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