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民主─「民共交流」應守的民主底線
對謝前院長開展之旅的回應
聲明稿

    民進黨中常委、前行政院長謝長廷近日前往中國訪問,我們樂見兩岸政治領袖經由互訪,增進彼此瞭解,並認為謝前院長此行有助於中國政府理解台灣是多元的民主國家。但是,就「各界」所鼓吹的「民共交流」,我們必須站在民主憲政的原則,提醒幾個不應跨越的底線:    

「民共互動」不應涉及政治談判:
       
    台灣是民主國家,個別政黨或政黨領袖,不應代表政府或人民與中國政權進行政治談判,也無權擅自決定將來雙方政治談判的前提(無論是「兩岸一國」「一國兩區」「一中各表」「憲法一中」「憲法各表」或「特殊的國與國關係」)。馬英九總統於2011年底,突然拋出洽簽「兩岸和平協議」議題,引起民眾排山倒海的反彈,最後也不得不設下「公民投票」的前提。此事實顯示,台灣人民即使對於通過合法選舉取得執政權的執政者,也未曾授與涉及國家主體地位的政治談判權,更遑論是在野黨。   
   此次,謝前院長先於行前闡述要「用中華民國憲法回應一中問題」,再於廈門表示:兩岸要「面對、處理、超越」政治定位與政治認同的差異,其後更向中國涉台部門提出「憲法各表」。外界不免好奇,這是否為一連串政治對話的開端?如果謝前院長的「憲法一中」「憲法各表」純粹是個人政治或學術觀點的抒發,或另當別論;但如果真要據此「處理兩岸政治(主權)定位差異」,做為未來「民共互動」的政治基礎,那就抵觸了民主原則,我們要敬告謝前院長:您的見解再怎麼高明,並沒有獲得台灣人民的授權。  

莫讓「北京認證」成為總統大選門票:   
  
    謝前院長在行前表示,要以大陸行證明民進黨有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以免日後民進黨執政成為傳說。我們認同民進黨應積極打破外界「逢中必反」的印象,以更理性、務實的態度,監督政府兩岸政策,提出未來執政藍圖,並處理與中國民間或政府的交流,但這不代表民進黨應向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低頭,更不代表民進黨可以為了免於「執政成為傳說」,為了「證明其有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而急於取得「北京認證」。   
    兩岸之間關於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主權)定位的認知差異由來已久,並非一朝一夕,四年、八年,所能解決。但無論如何,台灣人民累積一代接一代的奮鬥與實踐,歷經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與二次政黨輪替,已經確立了一個自我決定的,以民主與人權為價值基礎的憲政秩序。任何人或政黨的執政地位,其合法性與正當性的來源,都是而且應該是來自於人民的自主決定。也因此,任何將競逐政權的裁決權交付外人之手的作法,都是對台灣主體性及民主憲政秩序的嚴重傷害。我們要提醒謝前院長及民進黨,台灣的主體性與民主價值絕不能在「開展」的旅途中被拋棄。    

連胡公報、國共論壇不足為訓!     

    論者或謂,2005年連胡公報的政治談判及其後每年舉行的國共論壇,為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奠定了基礎,國民黨可以,民進黨為什麼不可以?殊不知,連胡公報的「九二共識」緊箍咒,危害台灣民主,至今未休。且純就政黨利益而言,此二者對國民黨而言,實為短多長空,飲鴆止渴,於今觀之,已成為國民黨的包袱,而非資產。連胡公報當年所揭示的「兩岸共同市場」、「軍事互信機制」、「兩岸和平協議」,不正是每次大選時人民對國民黨疑慮的來源嗎?而每年七月的國共論壇,中國統戰部門「以黨領政」的企圖,也造成國民黨內權力衝突與馬政府執政的困擾!國民黨當年為取得「北京認證」而付出此等代價,民進黨還要重蹈覆轍嗎?
    在可見的未來,台灣與中國間合作、競爭、對立並存的複雜關係仍將持續相當時日,雙方博弈、互動中,最忌諱由對方涉入我方談判代表、領導人的指定。台灣各黨領袖果真對兩岸政策有雄才大略,首先應將其對外政治主張與人民溝通,經由民主程序,取得人民授權及多數共識,再與對岸進行正式對話,方為正辦;絕對不可跳過國內民主程序,汲汲營取得對岸的肯定,再經由「出口轉內銷」,贏得政治地位。

    最後,2012大選的挫敗,讓部分民進黨人陷入「2016大選前必須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彼此同意的政治共識,以利勝選及選後執政」的迷思。這樣的迷思,是在最糟的時刻(談判地位最差),處理最難的問題;這樣的迷思,是囚徒的困境,讓兩岸的互動跳過經濟、社會、文化、民主、人權差異,直接在「政治定位」上對決,讓台灣失去戰略縱深;這樣的迷思,更背棄了民進黨人從「黨外」到創黨,「反對以黨領政」的民主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