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守護民主平台在五二0前夕,如往年一樣,公布了最近一個總統任期的年度十大民主事件。今年經票選與評選出線的十大事件大致上顯示三件事情:一、因為商業利益掛帥所導致社會不正義的問題依舊;二、「外部因素」對台灣民主的干涉與威脅現象顯著增加;三、媒體公共性的淪喪以及媒體所有權集中對言論多元性的威脅更加惡化。
  足以說明社會不正義問題的事件,是得票數居首的士林王家強拆事件。這個事件顯示的是國家法律(「都市更新條例」)的立法與執行過程為建商等利益團體介入,明顯對於土地房屋所有權人的權利保障不足,同時,都市更新為引入更多資本,卻驅趕原居住於都市的中下階層,使得原居民在社會結構中更處於不利地位。另一個彰顯社會不正義的事件,是達悟族的反核怒吼事件(第九名)。此事件一方面涉及環境(權)問題,同時,也顯示台灣內部的殖民現象在至今的民主體制中仍未獲得解決。
  「外部因素」干涉與威脅台灣內部民主,是今年十大事件最顯著的特色。十大事件中有旺中併購案與拒絕中時(第二名)外部因素介入台灣大選(第三名)開放瘦肉精美牛進口(第四名)媒體新聞置入性行銷(第七名)「兩岸和平協議」與「一國兩區」(第十名)等五項事件,都與外部因素有關。其中,除了開放美牛單獨是美國因素,台灣大選同時有美、中兩國因素的介入之外,其餘三件事都是中國因素。這些外部因素是透過台灣政府、企業與媒體三個管道,對台灣民主體制產生負面作用,包括直接間接干涉國內選舉與破壞民主制衡機制(美牛)。更嚴重的情形,則是三位一體。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部因素干預的問題上,馬政府本身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消極配合,更是主動促成。而這些促成的作為本身都是踰越民主界限的行為。以開放美牛為例,馬總統越過行政院長親自做成決策,對於引發的爭議卻完全不負責,踰越憲政分際又違反責任政治,更甚者,透過黨機器的支配,使國會連形式上的制衡功能也喪失。在「兩岸和平協議」與「一國兩區」事件,馬總統更試圖越過人民授權的基礎,對兩岸關係設下涉及國家主權的政治議程的舉措,顯示出以個人意志處置國家主權的意圖;而「一國兩區」之議,甚至是透過同黨人士在公開場合傳達訊息,完全混淆黨國分際。
  在媒體問題方面,得票數第二名的旺中併購案與拒絕中時事件是當然代表。此事件,除中國因素之外,在制度上所顯示的問題是,國家法律對於跨媒體事業結合可能導致言論市場過度集中的問題規範不足,而主管機關NCC在審查與重大公共利益有關案件時,程序是否充分公開、透明與符合民主參與原則也是問題。在民主文化層面,媒體成為媒體所有者的私器,導致公共性淪喪,媒體所有人恐嚇內部記者,侵害專業自主,以及因為顧忌併購案通過的後果,產生媒體普遍噤聲的寒蟬效應等,都是此事件所帶來的民主負面影響。至於媒體新聞置入性行銷在去年已經是十大民主事件之一,今年再度入列,而特別之處是在於中國政府成為台灣媒體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服務對象。 除上述之外,其他入選的民主事件還有,公民記者揭發隱匿疫情,防檢局長下台(第五名)超過500位法官連署要求改革最高法院(第六名)台灣總統大選首次出現女性總統候選人(第八名)。這三個事件,算是帶來一些好消息。它們分別代表的是,公民制衡的成功經驗、司法內部民主文化的形成,以及性別平等意識在台灣民主政治中日趨成熟。不過,隱匿疫情事件在另一面,也呈現行政機關資訊不公開、風險治理體系闕漏,專家代理機制遭到操弄,公民參與不足等民主體制的根本問題。
綜觀本次十大事件清單,馬總統首任最後一年,也是台灣民主受到外部因素與執政者、強勢財團與媒體結合而成的龐大結構,內外夾擊的一年。然而真正令人憂心的是,這個情勢還是現在進行式,從當前大家看得到的,馬總統一意孤行的情況來說,我們很難對來年的演變感到樂觀。雖然台灣歷經民主改革所帶來的民主文化與認知,一定程度的在公民社會中獲得累積與傳承,在上述這些負面民主事件中,一時間也發揮若干了牽制執政者的作用。然而,這種執政者不斷傷害民主,迫使公民自行擔承防衛責任的局面,顯示的仍是台灣民主的脆弱。

*作者為臺灣守護民主平台召集人,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全文刊登於2012年5月23日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