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民主與進步!
〈對不分區選制與民進黨名單之檢討〉記者會
    辦:《台灣守護民主平台》

    間:2011710 週日 10:00  11:30

    點:臺大校友會館3C

    持:顏厥安(《守護民主平台》召集人;台大法律系教授)

    席:吳乃德(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陳昭如(台大法律系副教授);
                 賴中強(〈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兩督盟)召集人);
                 張鐵志(文化評論工作者;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說明:
民進黨日前提出了第八屆立委不分區之提名名單,引起各界許多的討論與批評,甚至引爆民進黨內的相互攻訐。
從公民社會的觀點來看,民進黨的這一次不分區名單確實有很多缺點,但是我們主要不是著眼於個別人選的私德,而是由歷史、社會結構、不分區功能、兩票制、國會選制改革等觀點,來檢討民進黨的名單與不分區選舉制度。在本次記者會中,我們將由「四個缺少」與「一個改革」,提出對名單與制度的檢討意見:

(1)   缺少「民主想像」:由民進黨對不分區功能主張的歷史來看,民進黨曾經認為不分區委員關心國家整體,而非私人利益,因此不分區名單應該有教育、環保、弱勢及專業代表。但本次名單顯然未能實現此種「民主想像」。
(2)   缺少「吸引力」2005年修憲引進「兩票制」之後,選民已經有機會可以「單獨」判斷政黨不分區名單的好壞,而對「區域選票」與「政黨票」做「分離」投票的選擇。因此政黨應該更深入思考不分區的意義與功能,提出對選民(而非黨內派系)更有吸引力的名單。本次民進黨的名單卻顯現出缺少對這一意義的反省與對選民的吸引力。
(3)   缺少「引領進步價值的能量」:進步價值往往是由少數人的倡議而實現。即使席次非常少,黨外/民進黨也曾經在台灣社會扮演引領進步價值的角色。然而民進黨近十餘年來的民意代表,卻已經漸漸喪失這種精神與能量,這次的不分區名單也看不出民進黨有重拾當年引領台灣社會進步的決心與理想。
(4)   缺少「真正弱勢代表」:經由研究初步顯示,民進黨的選民基礎已經有往勞工、農民等弱勢階層移動的趨勢,但是本次名單沒有真正的勞工或農民代表,卻有真正的資方代表,顯現出黨內思維與權力結構,與選民結構的落差,也與民進黨近來「關懷弱勢與社會正義」的「宣稱」不一致。
(5)   「不分區制度」應改革:現行的立委不分區制度也有重大缺點,民進黨不分區名單部分也受限於此一侷限。因此未來不論在修憲或修法方面,可以考慮引進「開放名單」「分區名單」「重疊競選」,「降低不分區門檻」等多項改革。

國民黨、親民黨等各黨提出不分區名單後,《台灣守護民主平台》也將透過記者會或聲明等方式,提出我們的分析與評論。